一、 編制依據(jù)
1.1、《聚氨酯防水涂料》GB/T19250-2013。 1.2、《預鋪濕鋪防水卷材》GB/T23457-2009。 1.3、《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2008。 1.4、《地下防水工程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8-2011。 1.5、《地下工程滲漏治理技術規(guī)范》JGJ/T212-2010。 1.6、《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GB23441-2009。 1.7、其他相關國家規(guī)范、上海市地方規(guī)范及地鐵工程相關規(guī)范、規(guī)程。 1.8、編制原則 (1)認真貫徹國家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程、方針和政策。 (2)嚴格執(zhí)行工程建設程序,堅持合理的施工程序、施工順序和施工工藝。 (3)采用現(xiàn)代建筑管理原理、流水施工方法和網(wǎng)絡計劃技術,組織有節(jié)奏、均衡和連續(xù)地施工。 (4)優(yōu)先選用先進施工技術,科學確定施工方案;認真編制各項實施計劃,嚴格控制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工程成本和安全施工。 (5)充分利用施工機械和設備,提高施工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改善勞動條件, 提高生產率。 (6)科學安排冬期和雨期施工,保證施工的均衡性和連續(xù)性。 (7)認真做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嚴防噪聲、粉塵和垃圾污染。 (8)優(yōu)化現(xiàn)場物資儲存量,合理確定物資儲存方式,盡可能減少物資損耗。
二、工程概況
2.1 項目基本情況 本工程位于真華路(曹楊路-銅川路)、靜寧路(武寧路-真華路)、南鄭路(曹楊路-府村路)、寧川路(石泉路-銅川路)地下。 項目類別:市政公用工程 工程類別:城市道路工程 建設周期:515 日歷天 2.2 防水設計概況本項目防水工程待施工部位包括地下管廊底板、側墻、頂板等,各部位材料選用及工法如下: (1)地下管廊底板:柔性防水層采用 4mm 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預鋪反粘,搭接采用本體自留搭接邊粘接。 (2)地下管廊側墻:柔性防水層采用 4mm 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滿粘,搭接采用本體自留搭接邊粘接。 (3)地下管廊常規(guī)頂板:柔性防水層采用 2mm 聚氨酯防水涂料涂膜。 (4)地下管廊種植頂板:復合防水層采用 2mm 聚氨酯防水涂料涂膜+4mm 厚 SBS改性瀝青化學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2.3 施工總體部署 (1)現(xiàn)場備齊技術規(guī)范、驗收規(guī)范、標準圖集、施工方案、施工手冊等與本工程有關的技術資料。 (2)做好圖紙會審工作,針對有關施工技術和圖紙存在的疑點做好記錄,工程開工前及時與土建施工單位聯(lián)系。 (3)進場后認真調查了解、掌握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編制更切合實際的防水分項工程施工方案。 (4)進行施工前的工料分析,按照施工進度計劃編制加工定貨及材料供應一覽表,供業(yè)主、監(jiān)理審查,制定分供方案選擇計劃,保證物資供應。做好各種物資進場計劃,保證防水主材及配套輔材、施工機具器械完整。 (5)為提高工程質量,將在企業(yè)內外選擇有同類工程施工經(jīng)驗且有較強施工組織能力、工作效率高、機械設備先進、有良好聲譽的隊伍作為專業(yè)施工班組。 (6)組織施工管理人員上崗前的崗位培訓,保證掌握施工工藝、操作方法,考核合格后上崗。同時進行集中培訓,學習新規(guī)范、新法律法規(guī),對施工管理人員進行施工交底,使全部管理人員做到心中有數(shù)。 (7)對勞務班組全體人員進行進場前進行安全文明施工及管理宣傳動員,入場前進行安全、技術、質量交底。 (8)提前與土建施工單位聯(lián)系,做好施工現(xiàn)場臨時用水用電的接駁準備工作以及垂直運輸設備的調配工作。 (9)與總承包單位及其他相關工種負責人就工作面準備、材料堆放、工序交接、施工基面處理與保護、成品保護等問題進行溝通、協(xié)調。 2.4防水設計要求 防水設計遵循“以防為主、剛柔結合,多道防線,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管廊(含出入口通道、風道)和機電設備集中區(qū)段的防水等級為一級,不允許滲水,結構表面無濕漬。裂縫寬度迎水面不得大于0.2mm,背水面不得大于0.3mm,并且不得出現(xiàn)貫通裂縫。 主體結構全部采用防水混凝土進行結構自防水,抗?jié)B等級不小于P8。同時車站設結構外包防水層,結構底板及側墻附加防水層采用4mm厚改性瀝青自粘防水卷材細石混凝土等材料;頂板防水采用2.0m厚單組分聚氨酯涂層等。結構防水為鋼筋砼結構自防水體系,輔以附加防水層加強防水。主體、車站與風道連接部位、車站與出入口等的連接部位設置變形縫,在變形縫處沿隧道環(huán)向設置封閉的背貼式止水帶。 三、施工工藝流程 5.1 施工總體工藝流程 5.2 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施工工藝流程(底板、側墻) 基層找平處理 陰陽角倒角 鋪設加強層 防水卷材鋪設 固定、壓邊 驗收。 5.3 聚氨酯涂膜防水施工工藝流程(頂板) 基層找平壓光 陰陽角倒角 涂刷涂膜加強層 粘貼聚酯布增強層 涂膜防水層施工 驗收 保護層。 四、施工方法 6.1 底板和側墻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施工方法 ⑴、基面處理 鋪設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前必須對基面進行處理,底板墊層采用自找平處理,側墻圍護結構噴砼面采用20mm厚1:2.5水泥砂漿進行找平;找平層表面的平整度應滿足D/L≦1/20 (D:相鄰兩凸面間的Z大深度,L:相鄰兩凸面間的Z小距離)。并要求凸凹起伏部位應圓滑平順。對基層表面突出的砼、鋼筋等尖銳物體須采用剔鑿和切割后,采用1:2.5水泥砂漿抹平處理。凹坑部位采用1:2.5水泥砂漿填平。基面應潔凈、平整、堅實,不得有疏松、起砂、起皮現(xiàn)象。所有陰陽角部位均采用1:2.5水泥砂漿倒角,陰角做成5cm×5cm的鈍角,陽角做成20mm×20mm的鈍角。 ⑵、加強層 在處理完畢的底板和側墻陰陽角部位鋪設加強層卷材,加強層卷材寬度50cm。陰陽角防水卷材鋪設方法見下圖 陰陽角防水加強層做法 ⑶、防水卷材鋪設 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鋪設在底板和側墻,陰陽角部位加強層鋪設完畢后進行,施工順序為先底板,后側墻,底板從南往北縱向鋪設,側墻自下向上鋪設。靠近底板墊層和地連墻面一側為非粘結面(PE面),與結構外表面密貼面為有隔離面(粘貼面)。 側墻防水層采用機械固定法固定于圍護墻表面,固定點距卷材邊緣1-2cm,釘距不大于30cm,釘長不得小于30mm,且配合墊片將防水層牢固的固定在基層表面,墊片直徑不小于20mm,厚度不小于1mm;底板除陰陽角等特殊部位需要機械固定外,大面防水層可直接搭接;頂板采用專用底涂粘結。 相鄰兩幅卷材的長邊采用卷材的自粘層進行搭接,搭接寬度為100mm。搭接時應將釘孔部位覆蓋住,短邊應上幅壓下幅進行搭接,避免T形和十字搭接。搭接時,搭接縫范圍內的隔離膜必須撕掉,自然搭接100mm,然后在搭接縫表面采用寬度不小于160mm的預鋪自粘膠帶進行封邊。側墻立面防水層鋪設高出鋼筋端部50cm。預留搭接做法見下圖。 ⑷、固定、壓邊 側墻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防水層鋪設完畢后,為防止防水層下滑脫落,在防水層端部采用機械固定,進行臨時壓邊處理。 ⑸、驗收 在一個防水卷材施工段施工完畢后,及時報請監(jiān)理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驗收不合格,立即對不合格部位進行修補,達到要求且驗收合格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6.2 頂板聚氨酯涂膜防水施工方法 ⑴、基層處理 頂板砼澆筑完畢后,采用木抹子反復收水壓實,使表面平整,平整度用2m靠尺進行檢查,靠尺于基層的間隙不超過5mm,且只允許平緩變化。所有陰角部位均采用5×5cm的1:2.5水泥砂漿進行倒角,陽角做成R≧10mm的圓角。 基層表面的氣孔、凹凸不平、蜂窩、縫隙、起砂等缺陷應修補處理,對基層表面突出的砼、鋼筋等尖銳物體須采用剔鑿和切割后,采用1:2.5水泥砂漿抹平處理。 基層須干凈、無浮漿、無水珠、不滲水。當基層上出現(xiàn)大于0.3mm的裂縫時,應騎縫各10cm涂刷1mm厚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強層,然后設置聚酯布增強層,Z后涂刷防水層。 ⑵、加強層 頂板在陰陽角和施工縫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強層,加強層厚度1mm。 ⑶、增強層 頂板陰陽角和施工縫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強層后,立即在加強層涂膜表面粘貼16-20目的耐堿玻纖網(wǎng)格布胎體增強層。嚴禁涂膜防水加強層表面干后再粘貼增強層材料。陰陽角的處理方法如下圖: 陰陽角部位處理 ⑷、涂膜防水層施工 首先應選擇在無風、無雨的天氣進行涂膜防水層施工,對霧、雨等惡劣天氣也應避免。頂板涂膜防水層采用多道(一般3~5道)涂刷,上下兩道涂層涂刷方向應相互垂直。當上道涂膜實干后,才可以進行下道涂膜施工。 防水涂料宜用棕刷、橡膠刮板涂刷在基層面上,其施工遍數(shù)和用量可參照下表所示。 涂料施工遍數(shù)和用量
涂膜防水層的施工順序應遵循“先遠后近、先高后低、先局部后大面、先立面后平面”的原則,按照分區(qū)分片后退法進行涂刷或噴涂。平面或坡面施工后,在防水層未固化前不宜上人踩踏,固化后應按設計要求,對涂膜防水層進行妥善保護。 ⑸、結構側墻防水卷材與結構頂板聚氨酯涂膜及350#紙?zhí)ビ蜌种g須進行過渡連接,其做法詳見下圖。 頂板、側墻防水層過渡做法 ⑹、當頂板聚氨酯涂膜一個防水施工段完畢后,經(jīng)自檢合格后,報監(jiān)理檢查驗收,驗收合格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驗收不合格,立即整改補涂,達到要求并經(jīng)驗收合格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6.3 施工縫防水處理 ⑴、分段澆筑的混凝土施工縫分為縱向水平施工縫和環(huán)向垂直施工縫兩種,環(huán)向垂直施工縫的間距不應大于18m; ⑵、墻體水平施工縫不應留在剪力Z大處或底板與側墻的交接處,應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墻體上。拱(板)墻結合的水平施工縫,宜留在拱(板)墻接縫線以下150~300mm處。墻體有預留孔洞時,施工縫距孔洞邊緣不應小于300mm; ⑶、水平施工縫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其表面浮漿和雜物清除,先涂刷1.5kg/m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再鋪30~50mm厚的1∶1水泥砂漿,并及時澆筑混凝土; ⑷、垂直施工縫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其表面鑿毛并清理干凈,涂刷混凝土界面處理劑或1.5kg/m 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并及時澆筑混凝土; ⑸、垂直施工縫應避開地下水和裂隙水較多的地段,并宜與變形縫或誘導縫相結合。 施工縫防水具體做法如下圖所示。 6.4 變形縫防水處理 側墻和底板采用35cm寬鋼邊橡膠止水帶、35cm寬的背貼式止水帶進行防水處理,同時在側墻結構內表面預留凹槽,設置不銹鋼接水盒。由于頂板無法設置背貼式止水帶,采用結構外側變形縫內嵌縫密封的方法與側墻背貼式止水帶進行過度連接,形成封閉防水,同時在結構內表面預留凹槽,設置不銹鋼板接水盒。 底板和側墻變形縫兩側的結構厚度不同時,無法設置背貼式止水帶。將變形縫兩側的結構做等厚度處理,在變形縫兩側50cm范圍內的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應做等厚、等強處理;這樣不但利于柔性防水層的鋪設質量,而且可設置背貼式止水帶,確保了變形縫部位的防水效果。 變形縫采用鋼邊橡膠止水帶內設襯墊板。為確保止水帶位置準確居中,用間距150mm的特制鋼筋箍夾緊止水帶,在變形縫拐角處止水帶安裝成直徑15cm以上的圓角,止水帶搭接采用粘接,而且在嵌雙組份聚硫橡膠前,將縫兩側基面的表面松動物及浮渣等鑿除,清掃干凈并用砂漿找平,以使其與變形縫兩側粘接牢固。在結構施工完成后,安裝不銹鋼接水盒。 鋼邊橡膠止水帶除對接外,其他結構部位接頭均采用工廠接頭,不得在現(xiàn)場進行接頭處理。對接采用現(xiàn)場熱硫化法接頭,無法進行熱硫化法對接的部位也可采用機械接頭對接。要求對接部位接縫嚴密,不透水。變形縫做法如下圖: 6.5誘導縫防水處理 ⑴、頂板誘導縫防水卷材加強層均為1.5mm厚雙面自粘型丁基橡膠防水密封膠粘帶,寬度為1.0m。 ⑵、頂板誘導縫部位的防水卷材加強層在變形縫兩側各20cm范圍的防水層隔離膜不撕掉,避免與基層粘貼,外側各30cm寬度范圍必須與基層滿粘,不得空鼓。卷材防水加強層上表面的隔離膜撕掉后,立即涂刷1mm厚防水涂料,然后立即粘貼增強層,并涂刷涂料防水層。 ⑶、頂板誘導縫背水面設置滴水線,作用是把滲漏水匯集后滴入凹槽中。滴水線可采用密封膠等可與結構面粘貼牢固的材料。設置在縱梁預留洞中的滴水線,采用專用注膠器均勻注膠在結構基面上。 ⑷、橡膠止水帶均應采用熱硫化對接,誘導縫、變形縫止水帶與水平縱向施工縫止水帶交叉部位的T字、十字接頭必須采工廠預制接頭。 ⑸、當車站主體結構誘導縫間距超過24m時,應在兩誘導縫之間設置一道橫向施工縫。 ⑹、防潮墻沿縱向跨過施工縫時,應在施工縫部位預留凹槽,然后用密封膠封嚴,避免排水溝內的水沿施工縫竄入側墻和樓板內。凹槽也可以后切割而成。 誘導縫做法如下圖 6.6 盾構洞口防水收口處理 首先洞口防水層收口后要安裝固定止水條(規(guī)格20*10mm),止水條安裝在距離盾構后澆砼環(huán)梁50mm處,之后在結構端墻及盾構隧道襯砌上分別預埋注漿管及雙道止水條,之后澆筑砼環(huán)梁。具體做法詳見下圖: 6.8 穿墻管、鋼管降水井及格構柱防水處理 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穿墻管、鋼管降水井及端頭井格構柱在穿越主體結構底板過程中,為了確保底板防水質量,都要進行防水處理,穿墻管防水主要采用止水法蘭環(huán)于遇水膨脹膩子型止水膠條相互配合進行防水;鋼管降水井主要應用鋼板與降水井焊接進行封堵,上方回填同標號無收縮砼;格構柱防水主要應用止水環(huán)與膩子型止水膠條及密封膠相互配合進行防水;詳細防水做法詳見下圖: 穿墻管防水示意圖、鋼管降水井防水示意圖、臨時立柱防水示意圖 6.9 通道口防水處理 車站主體與明挖區(qū)間、通風道、出入口通道接口部位的防水層預留保護做法見下圖。 6.10 防水砼施工方法 1、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需注意: ⑴、做好基坑的排水和降水工作,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侵入正在灌筑混凝土的基坑內,避免帶水作業(yè)或帶漿作業(yè)。 ⑵、模板平整,拼縫嚴密不漏漿,并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吸水性小,以鋼模板為宜。 ⑶、混凝土結構內部設置的各種鋼筋和鐵絲不得接觸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需穿過混凝土結構時應有止水措施。 ⑷、混凝土攪拌要均勻,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混凝土搗固要密實。灌注混凝土的自落高度不超過2m,否則應采取措施。 ⑸、在炎熱季節(jié)施工時,應采用有效措施降低原材料溫度(如遮涼棚),減少混凝土運輸時吸收外界熱量。防水混凝土終凝后立即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生時間不得少于14天,尤其不能在陽光下曝曬,要有防曬措施,在養(yǎng)護期間要求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濕潤。雨天灌注混凝土應有遮雨措施。 2、地下結構防水應遵循以結構自防水為主的原則,而混凝土的抗裂比防滲更為重要,控制混凝土裂縫開展是結構自防水混凝土設計與施工的主要問題。地下結構控制混凝土裂縫開展的綜合措施為: ⑴、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滿足強度、密實性、耐久性、抗?jié)B等級和泵送混凝土的和易性(即塌落度及其損失)要求的前提下,Z大限度地控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以及采用雙摻技術(優(yōu)質粉煤灰或磨細礦渣加上高效減水劑),并按設計強度、抗?jié)B標號通過實驗確定Z佳配合比。另外,水灰比是對抗?jié)B性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明挖車站主體結構中,必須限制水膠比的Z大限值為0.45。 ⑵、應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夏季高溫季節(jié)施工時,應盡量利用夜間施工,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視環(huán)境溫度盡量降低至25℃以下為Z好)。 ⑶、混凝土澆筑后,必須加強保溫養(yǎng)護,為了防止混凝土冷卻時降溫過快,造成過大的溫差,就需要在冷卻過程中采用保溫養(yǎng)護,控制散熱過程并防止混凝土表面溫度的驟然變化,采用信息化施工,每隔2小時量測一次溫度,根據(jù)量測的溫度指導養(yǎng)護和拆模。 ⑷、正確的養(yǎng)護措施會降低混凝土的干燥速率,延緩表層水分損失,尤其是早期頭幾個小時和澆注當天的養(yǎng)護。模板外側應保持濕潤,木模宜澆水,鋼模則可外輔保水的覆蓋層,規(guī)定的保水養(yǎng)護時間應為10天,在車站出入口和進風口應加以圍蔽,盡可能防止干燥空氣流入。混凝土的整個養(yǎng)護時間應大于14天。 ⑸、車站頂板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立即收水加蓋濕草包養(yǎng)護不少于14天,能做到蓄水養(yǎng)護則Z理想。并且要及時施做防水層和回填覆土,頂板的底層面要注意保溫養(yǎng)護。 |